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内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史的思维逻辑与价值取向,展现出中华儿女顽强拼搏、建功立业的奋斗意志品格与高远志向。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基于问题导向,聚焦于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从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概念阐释、理论溯源、历史经验乐动LD体育、现状审视、目标原则、实施路径等方面,回答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和理论思考。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伟大的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建立在崇尚劳动的基础上,体现着人们勤勉劳动、勤奋工作的一种状态。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劳动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理想目标、价值理念、意志品格和身心素质等综合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体现着人们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不顾身、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同时,奋斗精神的作用发挥,既要依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而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克服各种物质困难;又要依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凝聚,使一切有利的因素可以联合进来、团结进来,从而形成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素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发扬无产阶级的团结奋斗精神,并将之与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相结合,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精神谱系,其中包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中国人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习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其具备伟大的奋斗精神,能够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为创造美好人生积蓄力量。
曾献辉博士撰写的《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一书立足新时代,聚焦现实问题,直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问题领域中的“焦点”,书中厘清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溯源,回顾了中国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发展历程,审视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成效、困境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遵循的原则,依据实证调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协同培育路径。
从内容结构看,本书具有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将历史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和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做了全面界定,解析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时代内涵、构成要素,以“结构”形式对大学生奋斗精神进行建构,揭示大学生形成奋斗精神需要“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乐动LD体育统一,据此提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是“使大学生的心理品格、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与奋斗精神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即将这种精神意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过程”。这个定义与大学生奋斗精神相呼应。另外,本书还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实际特点,厘析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主要特性与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个性特征。
从学术价值看,本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乐动LD体育,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奋斗精神培育的核心观点,基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视角,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成立等层面探索了奋斗精神培育的思想溯源,历史回溯了中国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历程与经验,拓展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问题的研究视野和理论境界。在应用价值上主要体现在,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及其培育现状作实证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其中从奋斗认知、奋斗情感、奋斗意志、奋斗行为等四个维度编制的问卷,有助于科学定位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指向性、契合性和需求性。
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立足“两个大局”,面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曾献辉博士长期耕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既有其独特的理论思维方式,又有着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说,该书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乐动LD体育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是一部可以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践借鉴的力作。希望通过阅读此书,青年大学生能够获得成长成才的动力,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汲取和厚植育人智慧。是为序。
欣闻曾献辉博士的著作《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即将出版,作为他硕士阶段学习的老师,很高兴为其提笔写序。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最鲜明、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凝固在全体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不过,奋斗精神不会自动激活,需要在个体成长历程中不断培育,方能展现为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及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状态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走向,因此,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秉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关键。为此,要在“奋斗精神培育”上下功夫,将其视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以真正回答好高校立德树人中“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本书既是作者身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年着力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总结,也是作者身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学子不断求索的理论积淀,更是作者身为时代青年率先锤炼奋斗精神的情感升华。
本书是在作者刊发系列高质量小论文的基础上淬炼而成。作者基于问题导向,聚焦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这一根本要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下,从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概念阐释、理论溯源、历史经验、现状审视、目标原则、实施路径等维度乐动LD体育,对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实证调研和理论思考。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借鉴多学科研究方法,做到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思路清晰、论证严谨,为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图景,坚持了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和学科化。当然,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本身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本书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强烈问题意识、扎实理论功底和厚重学术含量的学术著作。
新时代是青年人奋斗的时代。希望本书能为青年大学生朋友们指点迷津,能给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带来思考。
奋斗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就是使大学生的心理品格、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与奋斗精神所蕴含的积极精神状态和精神品质相一致,促其能够将这种精神意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本书聚焦于培养具有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基于大学生奋斗精神不会自发形成,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和生成的机理,将奋斗精神作为促成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之一,针对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效果进行了有益探索。
曾献辉,博士后。国家二级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现为赣南医科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理论宣传研究。主持并完成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参编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1项。在《高校辅导员》《老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期刊与人民网理论频道、光明网党建频道等央媒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第一章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概念梳理第一节有关奋斗精神的界定第二节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解析第三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释义
第二章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溯源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奋斗精神培育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精神的思想第三节中国人关于奋斗精神培育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中国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第一节中国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培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第一节有关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现状的调查分析第二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成效第三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中的问题聚焦第四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原则与内容第一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目标第二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原则第三节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内容
第六章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第一节高校教育: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主要场域第二节家庭熏陶: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基础环节第三节个体塑型: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关键因素第四节社会环境: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重要支撑